假如用一个词来描绘大英博物馆,大约非“众多”莫属。这座百科全书式的博物馆树立于1753年,馆内有700万件藏品,掩盖地球七大洲的文明和人类200万年的前史。它的馆墙构成了包容绵长前史和宽广地舆的容器鸿沟。怎么穿越这迷宫般的被弯曲的时刻和参差的空间?
文 | 蒲实
跳动的时空
14:30,大英博物馆64室。博物馆导览手册说:此时,此地,你将开端一场约公元前3000年的古埃及之旅。在志愿者导展员的带领下。
“15:15,70室,古罗马之旅。”
“11月10日,13:00,33室,我国之旅。新馆开幕之际,馆长霍吉淑亲自导展。”
“周六,9:00,特别之旅,一个半小时环游国际。”
“这样好,不必漫无意图地逛,从一个展品跳到下一个展品,有的放矢。”有一次穿越去罗马年代的英国之前,导展老太太和蔼地说。立在这些展厅里的调集站牌,就像博物馆小国际里的一个个时空穿梭机发射台,每天主动按照时刻表发射去不同的当地。在大英博物馆的两周时刻里,我每天都等不同的导展,简直“乘坐”了一切班次的“穿梭机”。只需时刻一到,天然有一群来自国际各地的游客集合在站牌下,一位广博的志愿者将按时呈现。
你很快会发现,从一个展品到下一个展品之间,时刻并不接连。在一件展品前逗留,你身处某个绵长前史时期的某个时刻横截面,然后,你跃迁至下一个时刻横截面。从第三层的51号展厅走到相邻的50号展厅,再进入接连的49号、40号、41号展厅,拐个角顺次走过46、47号和48号展厅,在这些接连的空间中,你从悠远的公元前10000年至公元前800年的欧洲与中东,穿越到罗马年代的英国,再跳动到10501500年的绵长中世纪,滑入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1518世纪的欧洲,一路跃进到19世纪的近代,抵达切近的20世纪和21世纪。展厅与展厅之间的那道没有门的门框,是时刻的规范,时刻的断点,某两个时刻段之间的前史横截面,时刻跃迁的临界点。博物馆就像为戏曲而树立的迷宫般的舞台,法国戏曲家让-米歇尔·里博描绘那种从一个展厅到另一个展厅的感觉,“敏捷地、弯曲地、向后边、向周围、在中心,然后慢慢地腾空而起,就像清晨的一个思绪。时刻四分五裂,观赏弯弯曲曲,导游线路漫无意图。不乏淡淡的哀愁,却也敏捷流通,总是趣味盎然,恰似一个梦境的游戏滑道”。
公元前3500年基波林人天然构成的木乃伊干尸,与公元前240年霍尼吉提夫大祭司的木乃伊相距并不远,两者之间却有3000多年的时刻悄然消逝。陈设在展现柜里、悬于空中的每个物件,都代表着一个不行分割的时刻,物与物之间的时刻并不接连。导展员用他的幻想联合起这两片漂浮于远古埃及国际的时刻切片,“基波林人的尸身被发现时,头朝向南边。后来制造的木乃伊头则朝向西方——埃及人所以为的魂灵永久之地。很有或许,正是这种天然构成的干尸启示了古埃及人制造干尸”。“或许”“很有或许”“估测”,这样的词经常闪耀在鲜活的导展词中。一位导展员有一次说出“或许”之后,专门为“或许”这个词做了阐明:“我方才说到‘或许’。是的,待会儿你们还会听到很屡次这个词。在叙说一个物品的故事时,咱们需求一些幻想力。”
有时,两段看似毫无相关的前史会被两个藏品启示性地联合起来。一天下午的埃及之旅,咱们沿着尼罗河从古埃及一向行进到南部的努比亚王朝,今日尼罗河上游的苏丹,终究在塔哈尔卡的狮身人面像前停驻。这是一个与埃及人在外表和肤色上有显着不同的努比亚人的狮身人面像,尺度很小,脸带有很显着的非洲黑人特征,与埃及法老的脸不相同。他是库施与埃及联合王国的第四任法老。库施在今日的苏丹,那时分被更强壮的埃及视为南部的属国,但也时刻短降服过埃及,树立过全新的国家,塔哈尔卡便是一位将埃及归入治下的库施操控者。这尊狮身人面像上,塔哈尔卡作为库施操控者化身为埃及法老。塔哈尔卡操控下的王国,吸收了许多埃及人的风俗,包含在库施按照埃及办法建筑了金字塔、祭奠埃及的阿蒙神、按照埃及风格重修神庙、用埃及象形文字作为官方记载言语;但也保留了库施的许多风俗,比方祭奠本地的狮神。这是前史上成功降服再三呈现的办法,“降服者沿袭原有的权利系统与王权标志,来操控现已承受了这些符号的群众”。比方,帖木儿宗族作为蒙古操控者,在中亚驻守了三代人后,承受了伊斯兰教、波斯和突厥文明的熏陶,树立了许多清真寺、宗教育院和坟墓;又比方,鲜卑拓跋族树立了北魏今后,迁都洛阳,推行了一系列汉化革新。
这尊狮身人面像雕塑是古埃及之旅的结尾。这时,年青的导展员从挂在胸前的书包里取出一张彩色图片,是公元前27年至公元前25年制造的罗马帝王奥古斯都青铜像。这尊青铜像制造的时刻距塔哈尔卡狮身人面像的年代又过了600多年。为什么会在塔哈尔卡的花岗岩雕塑旁呈现这张头像的相片?导展员说,这尊青铜像也是在库施地址地——苏丹古城麦罗埃被发现的,其时坐落罗马帝国的南部国境之外。他接着讲了一个故事:“苏丹的戎行从前攻占过罗马帝国边境内的埃及南部城市,把奥古斯都全身雕塑的头摘下来,运回麦罗埃城,埋在神庙的台阶下,让每个沿台阶走入神庙的人都能把罗马皇帝踩在自己的脚下。”罗马帝国国境的最南端,既是埃及与苏丹的分界线,也是古埃及与库施的分界线,这条分界线将尼罗河流域的人分隔开来,是地中海文明和非洲文明的断层线。时刻短降服过埃及的塔哈尔卡雕塑与降服了埃及的榜首任罗马皇帝的头像美妙地并排呈现,是因为它们的发现地在地舆上如此挨近,也都曾是日子在强壮王国或帝国边际的人群对强壮者取得时刻短成功的标志。当我的罗马帝国之旅紧接着在相距不远的70号展厅开端时,榜首件被观看和解说的展品便是奥古斯都的这尊青铜头像。苏丹就这样将古埃及与罗马帝国美妙地联络在一同,两大强国边际地带一般被疏忽的前史此时被加注了一个美妙的重音符号,成为一个时刻联合的枢纽。这位不知名的导展员叙说故事的新视点,给了这段旅游新的创意。
大英博物馆的物品叙说着不同的故事。有的物品叙说着权利运作和操控术的故事,比方广泛罗马帝国边境的帝王雕塑和铸币上的头像。这种权利造像术,直到现代依然被希特勒、墨索里尼和斯大林所学习。而在我国这样的国家,却并没有大规模传达的皇帝造像,造像术被用来描写了许多的宗教形象,比方南北朝时期的佛像和明代时期的道教人物形象。权利运作办法以不同的办法得到表现,比方我国汉代漆杯上刻着6位工匠姓名和7位监督人员姓名的文字,反映了工业生产与官府办理的结合,它的安排办法依然接连在现代的国有企业里。有些物品叙说着文明承续和与外部广泛联络的故事,比方英国科布里奇发现的4世纪银盘上描绘希腊神话故事和阿波罗圣殿场景的雕饰。基督教那时虽已在英国盛行,但罗马帝国留下的希腊文明的影响依然存在。又比方33号展厅里良渚文明中很或许用于祭祀的玉琮,在97号大维德瓷器馆的展厅演化成了宋人仿照它而制造的日用瓷瓶,这是一种对先人的崇拜与文明的传承。再比方英国发现的萨顿胡船葬,斯堪的纳维亚式头盔上很有或许来自印度和斯里兰卡赤色石榴石,船里的法国金币、英格兰西部的凯尔特悬碗、拜占庭的宫殿餐具,标明罗马帝国撤离后,迁徙到英格兰的盎格鲁-撒克逊人与北欧乃至更宽广国际的联络。有些物品叙说着美的故事,有些物品叙说着生与死的考虑,而有些物品所叙说的前史不断被现代语境和新的科技手法从头叙说和改写。
离大英博物馆不远的梅菲尔区新邦德街上,佳士得、邦瀚斯、苏富比这些老牌拍卖行的展厅里,行将拍卖的藏品在这些当地的陈设遵从着不同的准则,每一件物品都标明晰拍卖的底价。就像超市货架的摆放次序是为了压服你买更多的产品相同,拍卖行的空间是一种经济等级系统和购买发动:最贵的藏品摆在最明显的方位,拍卖行的当季主打拍品总能让你在观展路线上触目可及。拍卖行的展厅是一个小型名利场,香槟红酒觥筹交错间,绅士太太们互相攀谈个人日子与保藏喜好,把这儿当作半私家空间与外交场所。而在大英博物馆(和其他一切公共博物馆)里,物品没有价格。博物馆的物品是按叙说意图来陈设的,每一件物品处在它地址的空间序列方位上,都是为了叙说,叙说团体的前史。
物的次序:百科全书迷宫
有两种办法去古罗马。你能够乘飞机到意大利,迷失在前史层层叠叠、处处都是遗址的绝美之城;也能够在70号罗马帝国展厅里,沿一条明晰的帝国操控头绪游历古罗马,历代罗马皇帝的雕塑是明晰的线性时刻符号。有两条途径通往波斯波利斯。你能够在伊朗伊斯法罕的夏夜体会完桥孔下的热烈夜日子后,次日从伊斯法罕动身,开一天车到设拉子,然后坐大巴进入波斯波利斯宫遗址的空阔山沟,沿着遗址的巨石台阶拾级而上,穿过只剩残骸的万国门与百柱大殿,走向波斯大帝的宫殿。你也能够在大英博物馆里,走上一楼到二楼的东楼梯之间,经过波斯波利斯宫的相片、仿制的大流士承受各国使节进贡的石雕,再进入二楼52号古伊朗展厅。
展品脱离了它开端所属的遗址,以不同的序列和本来不会排在一同的东西组合在了一同。这是一种人为发明。这些漂浮的物,有时就像水族馆里的鱼类,按照大天然的安排本来日子在不同的海洋里,或许永久都不会碰头,现在却被人为地集合、分类、组合、展出。不过,博物馆的这些物也因不再分布于相隔悠远的当地,变得近在咫尺,然后有了互相对话和更严密联络的时机。有一些物品还从此开端了环球旅游,参与到和许多它从未谋面的物品的对话中;这些物的对话,也便是它们所属的人和地址的对话。博物馆由此从头排序了时刻与空间。
现已很难准确描绘对大英博物馆的来源至关重要的英国大保藏家汉斯·斯隆(Hans Sloane)的形象。在不同的时期,他都曾被不同的列传作家赋予过不同的形象与含义。20世纪50年代,进化生物学家、伦敦天然前史博物馆前馆长加文·德·比尔(Gavin de Beer)为斯隆写了一本列传,把他视为不带成见、寻觅真理的人。列传出书于核战暗影笼罩的暗斗时期,德·比尔把斯隆描写成一个超逸和逾越于政治业务纷争的科学家。半个世纪之后,斯隆又以一种新的形象被描写出来。女权主义科学史学家隆达·席宾格(Londa Schiebinger)在她的《植物与帝国》一书中,则把斯隆在天然前史方面的作业视为欧洲资本主义军事扩张的一部分。大英博物馆的来源,和斯隆在英国与全国际树立的保藏网络严密相关,也和他在亚洲、北美等当地的通讯目标有关。这些广泛国际的网络,本身便是斯隆保藏的一部分。现在,斯隆化身为1号启蒙大厅里的那尊雕塑,静静凝视着开端陈设自己终身保藏的当地。但是,就像电影《公民凯恩》里的媒体大亨凯恩,在他身后,企图在他许多的藏品中找到蛛丝马迹的查询终究都徒劳无益;斯隆海量的保藏,也让他自己成了一个谜。
1679年,汉斯·斯隆穿越爱尔兰海来到伦敦,成为一名内科医师。那正是一个欧洲对天然界的知道哲学处于改动中的年代。古希腊和罗马哲学家关于天然哲学(物理学)、医学和天然史的书写,跟着希腊式微和罗马帝国溃散,在欧洲丢失了。但是,许多希腊和罗马的科学文献在伊斯兰哈里发帝国年代被翻译成了阿拉伯文。8世纪末至9世纪初,阿巴斯王朝的巴格达树立的“藏书馆”(The House of Wisdom)是为希腊、罗马、中古波斯的文献专门树立的翻译安排,这也是伊斯兰国际数学和试验科学高度兴盛的年代。1453年,奥斯曼帝国占据了君士坦丁堡,拜占庭的东罗马帝国凹陷,许多的学者和经卷迁徙到西方,特别是意大利半岛,促进文艺复兴的人文学家将它们翻译为拉丁文。16世纪波兰地舆学家哥白尼便是运用了穆斯林马拉加学派的办法,然后为地球环绕太阳工作供给了数学解说,一些欧洲人开端质疑在大学中占主导方位的古代教义的正确性。1619年,威廉·哈维发布了血液循环论的发现;1621年和1626年,牛津植物园和巴黎植物园先后建成;1632年,伽利略的《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的两大国际系统的对话》出书;1665年,罗伯特·胡克发明晰显微镜;1668年,艾萨克·牛顿发明晰国际上榜首架反射望远镜;1676年,博物学家尼赫迈亚·克鲁运用显微镜对开花植物的结构进行了研讨;16世纪下半叶,笛卡儿、皮埃尔·伽桑狄、波义耳阐明晰“机械哲学”,否定了曩昔所以为的大天然工作是有其本身意图的哲学。就在斯隆抵达伦敦8年后,牛顿划年代的科学作品《天然哲学之数学原理》面世,将一切物体的运动都简化为能够经过数学公式核算的运动和引力原理。至此,17和18世纪的国际观进入了“机械国际”年代。17世纪的这段前史,科学研讨的不断前进,引发了人们永不满意的猎奇心,“常识如激流一般,从科学的各个方面喷涌而出,互相影响,互相磕碰”。
斯隆也日子在维多利亚年代的殖民扩张与奴隶交易年代。帆海家和冒险家的环球旅游,东印度公司的海上探险,更多新的地舆发现,拓宽了欧洲人的空间感。斯隆曾在牙买加待过15个月,与岛上的当地人和非洲奴隶都树立了私家关系。1707年至1725年,他经过研讨在旅程中搜集的800个植物物种,写了一本两卷的《牙买加天然史》。在他之前,像威廉·特纳和托马斯·约翰逊这样的英国植物学家所进行的植物科考,都仍是在英国境内。在这本书里,他把分类变成了一种科学的艺术;他的保藏网络与私家往来在殖民扩张的地舆布景之下,也与北美、非洲、亚洲、西印度群岛树立起联络。作为一位有名的内科医师,斯隆的患者许多来自殷实的贵族阶层,比方国王乔治一世和二世,这些患者成了他外交网络的重要组成。他在英国、荷兰东印度公司和驻外使馆作业的朋友从好望角、马达加斯加、孟买、我国、波斯、马来西亚、苏门答腊、雅加达、日本等地为他搜集了许多比方种子、贝壳、墨水、毛笔、鞋子、香水、石碑、茶具等异域的奇物,他也开端为英国越来越巨大的殖民地编写资源目录。18世纪,保藏也不再是贵族阶层接连宗族谱系的特权,英国“荣耀复辟”今后,苏富比和佳士得这样的拍卖行开张了,拍卖行成了社会活动的首要通道,让“新钱”能够瞬间购得绅士阶层的身份装点。在这些拍卖行里,招引斯隆的是大天然和英国之外的奇珍异物。1695年在荷兰东印度公司作业过的荷兰医师保罗·赫尔曼(Paul Hermman)逝世后,他经过在莱顿的联络人,在荷兰拍卖行拍下了赫尔曼的植物与鸟类保藏,他名贵的好望角物种保藏也是最早抵达欧洲的南非植物保藏之一。用这种办法,他也取得了一些保藏家的藏品,比方威廉·查尔顿(William Charlton)和詹姆斯·佩蒂夫(James Petiver)的藏品。经过在罗马的联络人,他还拍下过大主教菲利波·瓜尔提耶里(Filippo Gualtieri)的古币保藏和古希腊罗马古玩——开端他的爱好还十分广泛,后来他逐步把自己的要点放在了天然史上。
保藏是一回事,安排、分类、记载,经过信息办理让这些保藏品各就其位,又是另一个大工程。斯隆的保藏十分巨大,他雇用了一群在言语学、古物研讨、天然科学和图书办理学方面很广博的帮手,来为他做分类和目录——这种分类与排序,正是博物馆常识系统的根本结构。启蒙馆的橱窗里依然保留着他的小部分动植物标本和矿石保藏,这些放在一个个分类小隔间里的“珍惜物”,便是催生了大英博物馆的开端的猎奇心的容貌:丰厚、宽广、杂乱,对万物充溢热情,有一种想知道一切的激动和野心,但还不行杂乱精细和齐备。1668年,英国言语学家、皇家学会开创人约翰·威尔金斯(John Wilkins)宣布了论文《发明一种真的符号和哲学言语》,倡议革新言语,让言语愈加视觉化、与图画更严密地对应,这样才干更准确地表达科学。那是一个“名物”变得至关重要的年代,命名与各个学科的分类系统都在树立的进程中。就拿斯隆所宠爱的植物学来说,瑞士医学家鲍欣·加斯帕德在《有关植物之同物异名的翔实专著》中对6000余种植物进行了分类和准确界说;英国植物学家约翰·雷宣布了《英格兰植物图谱》和《分类大纲》,记载了大英帝国的一切植物群,并且发明晰一套严密的植物分类系统;瑞士天然学家、分类学家林奈·卡尔创立了按照门、纲、目、科、属、种的现代植物分类系统。精心制造植物的插图也变得十分重要,从达·芬奇初次制造出植物的叶脉结构以来,插画家汉斯·魏迪兹为《活植物图谱》制造的插画、画家丢勒制造的《青草地》,都实在展现了天然界的形象。在启蒙馆的橱窗里,你能看到其时的女性精修制造乃至绣制的植物图,它们是命名的“所指”,这些植物画像为后世学者按图索骥的绵长探究发明晰条件。
1753年斯隆逝世,他留下了71000多件藏品。除了天然前史标本,他的藏品还包含23000枚钱币和奖章,50000册书本、版画和手稿,一个植物标本室和1125件“有关古代风俗的保藏”。这些遗赠给乔治二世的保藏,便是大英博物馆开创之初的藏品,他取得的报答是给他的女儿2万英镑。树立一个公共博物馆并非斯隆这个年代的发明,早在14世纪,埃及的亚历山大图书馆便是一个公共博物馆的一部分。斯隆的发明性是他的视界:他想树立的是一个遍及性的博物馆,保藏全国际一切的物品,并对全国际一切的公民免费敞开。
两次国际大战的惨烈让20世纪初的艺术家和思想家开端质疑现代性的概念和依据理性、科学和技能的文明前进。像安德烈·布列东这样的超实际主义者,就对“猎奇”这个概念很入神,因为正是猎奇心界说了理性的分类和次序。1966年,福柯在他旨在重建欧洲前史的作品《词与物——人类科学的考古学》一书的前语里说,博尔赫斯《约翰·威尔金斯的剖析言语》这篇文章,启示了他写这本书。博尔赫斯的这篇文章,叙说了前面说到的威尔金斯在1668年是怎么测验规划一种遍及和天然的国际言语,然后来对人间万物进行分类的。他把国际分为40大类,再分为中类和小类。比方,第八大类是石头,分为一般的(燧石、沙砾、页岩)、中等价值的(大理石、琥珀、珊瑚)、名贵的(珍珠、蛋白石)、通明的(紫水晶、蓝宝石)、不溶的(煤、石灰岩、砷)。博尔赫斯以为,威尔金斯的分类法实际上是果断的分类。他幻想了一本“我国百科全书”《天朝仁学广览》,滑稽地把动物分红很不对称的类别:a)归于皇帝的动物、b)发出香气的、c)征服的、d)乳猪、e)美人鱼、f)臆想的h)包含在此分类中的i)像疯子般激动的、k)用精细的驼毛笔画的、l)其他、m)刚刚弄碎了罐子的、n)远看像苍蝇的。博尔赫斯的意图,并不是把欧洲的曩昔比作一个远方的东方我国,而是为了指出,前期欧洲分类法存在着另一种或许。当福柯和后来的学者开端重建前史时,他们的中心观念便是:科学和理性不是中止和必定的,而是跟着时刻和空间而改动的。
一个在大英博物馆里旅游的现代人,或许不再会被那些分类法和常识系统所困扰。事实上,大英博物馆现已变得如此众多和杂乱,你现已很难再像植物学家相同,将这些不同文明和不同前史时期的藏品归入到一个纲目系统中。你或许反而会发现,博物馆的时空如此挨近无限,以至于有了发明出新联络的自在度,就像汉斯·斯隆把从国际性的网络得来的藏品摆放在一同时,所发现的新联络相同:从几内亚来到牙买加的黑奴交易船舱里,黑奴随身携带了一种坚果(拉丁语名为Arachidna Indiae Utriusque Tetraphylla)果腹,这种植物的搬运把西非和加勒比海联络起来;当西班牙植物学家和荷兰医学家对马鞭草进行研讨和运用时,非洲黑人对马鞭草的知道则彻底不同,还带有神的崇拜。这种知道不是植物学家的常识系统构建,而与今日万维网的超链接文本有一些类似:一个词条解说的某处特征,打开了一个相相关的词条,而这个词条里又将有某个特征链接到另一个词条,无穷无尽,直至漂浮的物链接成一张网络。
就像美索不达米亚乌尔旗布景上一同的蓝色,就为我敞开了一段寻觅蓝色的旅程。“蓝色”的超文本链接,将我带入这种被称为“天青石”或“青金石”的蓝色矿物质档案里,它来自今日阿富汗的巴达赫尚省,当年途经伊朗的扎格罗斯山来到乌尔。“青金石”的超文本链接,则让我穿越到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我国明代和清代玉器里的青金石玉器。“伊朗”的超文本链接,则将我发送到大维德瓷器馆的元代青花瓷,青花瓷器里的蓝色开端来自于伊朗的颜料蓝钴,这种蓝白配的中式审美实际上源自伊朗。“蓝色”的另一个超文本链接,则把我带向了日本葛饰北斋的《神奈川冲浪里》,卷起的深蓝色浪花如此深邃浓郁,竟然是18世纪前期在德国组成的普鲁士蓝,这种色彩的运用是日本从欧洲罗致所需之物的决心,却经过画面的形象表达出行将步入现代国际时刻大门的犹疑和焦虑。在百科全书式的意大利学者翁贝托·艾柯那里,叙事的迷宫首要有三种类型。榜首种类型呈线状,以希腊神话叙说的迷宫为标志,终究有一条把进口或许出口同中心部连接起来的“阿里阿德涅之线”。在罗马帝国展厅,你能看到这种叙说办法,它是以最重要的罗马皇帝的雕塑和他们的权利(比方罗马军团)作为陈设头绪的。
第二种类型呈树状,是以走失为标志。你每次都会在岔路口面临挑选,走进一条死胡同,再折返回来,只需往复才干抵达一个出口。每一个区域的每一段前史,都能够了解成博物馆树干上的树枝,你无法从一个区域的前史接连地进入另一个区域的前史,你需求回到时刻的源头,开端另一个区域的前史之旅。第三种类型是网状的。在这儿,一个结节点不只经过单一的结节点和单一的办法结合,并且经过其他的办法与其他的结节点结合。艾柯以为,所谓百科全书是归于第三种类型的、无中心的网状安排。博物馆的空间里,处处都是杂乱的图画、穿插的途径、隐秘的通道和出人意料的联络,它便是一本你能够穿行其间的百科全书。
英国考古学家巴瑞·坎利夫爵士(Sir Barry Cunliffe)告诉我,大英博物馆的藏品最让他感动的一个发现,是一切陶器底部烧制时所钻的三个摆放成三角形的洞。“无论是古希腊罗马,仍是我国、中亚,全国际一切区域、不同年代的工匠在处理陶器技能时,都不谋而合地采取了一模相同的计划。”这种遍及性让他入神。作为大英博物馆的理事,他告诉我,大英博物馆正准备对展厅的空间做出调整,更好地让不同展厅之间、不同楼层的展厅之间,能够互相看到,打破区域的鸿沟,“或许能够站在古希腊望向波斯帝国,或站在我国展厅看到日本”。
物的叙说:一只玉杯里的天地
2017年,大英博物馆“百物中的国际史”巡展到了北京的国家博物馆,然后又到了上海博物馆。巡展的这100件物品中,有一件展品是来自中亚的翡翠玉杯。这只碗状椭圆形的杯子是用橄榄绿翡翠制成的,天然云状纹路飘在润滑的外表。把手上一只我国龙用嘴和带蹼的前爪捉住杯子的上沿,后爪蹬在碗底,正从杯沿上向杯内张望,如同随时都会一跃而入杯中。能够幻想,运用这只玉杯的人碰杯仰头喝酒时,与这只生动的小龙四目相对的密切感触。玉器就像瓷器相同,成百上千年的年月从它们温润的外表滑溜溜地流走,刻不下什么磨蚀的痕迹,仅仅让它们的仪态显得更陈旧沧桑了一些。
这只玉杯上的阿拉伯语铭文“驸马乌鲁格·贝格”,标明晰它所属的主人。和帖木儿相同,“驸马”这个身份,是以女婿的身份成为成吉思汗打下的蒙古帝国的承继人的封号。这只杯子很或许是在今日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制造的,时刻在14171449年间。正是在大约15世纪初,乌鲁格·贝格——帖木儿的孙子,开端顶替父亲管理撒马尔罕。“乌鲁格·贝格”这个姓名随即叩响了回想之门,将我带入几年前在撒马尔罕旅游的时空:在那里,我曾寻访过这位撒马尔罕操控者的踪影。
在撒马尔罕乌鲁格·贝格建筑的宏伟地舆台脚下,有一尊他的巨大石雕。他的手里拿着一卷经卷,望向远方,或许是在丈量星空;或许在昂首观星时,他从前运用过这件翡翠龙杯小酌——玉器是他一向所宠爱的器物。那天,一对年青人正在他的雕塑脚下拍婚纱照,雕像周围围满了他们的家人,可见乌兹别克斯坦人对他的爱崇。这位撒马尔罕的操控者知晓乌兹别克文、波斯文和阿拉伯文,信仰伊斯兰教逊尼派,谙熟宗教经典和教义。他博学多识,尤精于地舆历算。当他时刻短地身居操控者之位时,帖木儿帝国正处于鼎盛时期,东至蒙古,西至罗马与埃及,南至印度中部,北至钦察沙漠,宽广无垠,经济兴盛,学术文明兴盛,宫殿学者荟萃。一位西班牙人在这时来到撒马尔罕,发现说各种言语和来自不同城邦的代表人物,“有文学、史学、地舆学、绘画、建筑大师,都巴望在此建功立业,完结人生志向”。翡翠龙杯上的阿拉伯铭文,反映了撒马尔罕与伊斯兰国际的严密联络,布哈拉、撒马尔罕、塔什干的许多清真寺和宗教育院都在这时依据一张雄图而兴修。乌鲁格·贝格便是这个兴盛老练的社会孕育的高度文明的表现:在他所建的这个地舆台上,曾设备着巨型精细地舆仪器,保藏着地舆历算等许多图书,一批穆斯林和印度的地舆学家曾集聚于此,一同进行过地舆丈量和研讨;他编绘的包含了千余颗恒星方位和工作的星表,成为亚洲和欧洲的规范参考材料,17世纪在牛津被翻译为拉丁文和波斯文。月球的一座环形火山因而被命名为“乌鲁格·贝格”,他的姓名与哈雷、伽利略、哥白尼等巨大科学家的姓名并排。
撒马尔罕的地舆台现存遗址已难以从视觉上恢复撒马尔罕从前的光辉。它本来是一个三层高的建筑物,有六分仪、水平度盘和象限仪等精细的地舆仪器,但当它重见天日时,却只剩余巨大的大理石六分仪,被安装在地面下11米深、2米宽的斜坑道里,供人们观赏。坑道上面是新建的地舆台博物馆。博物馆里有一张乌鲁格·贝格从前运用过的天球仪的图片,文字注明什物陈设在大英博物馆里。当我在大英博物馆寻觅那个从孕育它的遗址被带离的天球仪时,发现与乌鲁格·贝格最严密相连的那个伊朗天球仪并未展览出来。它最近一次的展出记载是在2014年9月至2015年1月大英博物馆举办的“明朝:改动我国的50年”特展上。大英博物馆我国馆馆长霍吉淑与牛津大学我国艺术史专家柯律格所修改的策展图册里,这个天球仪美妙地与明朝宦官和宫殿国际化的前史叙说结合在一同:从宣德皇帝开端,年青的宦官承受到出色的教育,至1450年左右,呈现了一批通晓前史和古典学的宦官精英,他们不只成为太子和公主的教师,并且逐步替代了女性成为宫殿乐工。这些宦官有十分国际化的布景,永乐皇帝就雇佣了蒙古、中亚、越南、韩国的“外国”宦官,有一些人后来在宫殿内升至高位,比方掌管营建紫禁城的越南宦官阮安。在全球化的明朝初年宫殿内,中亚来的穆斯林地舆学家和数学家在司天监(后改名钦天监)作业,四夷馆也翻译了许多的中亚阿拉伯语和波斯语的地舆作品。而这只依据波斯地舆学家阿卜杜勒-拉赫曼·苏菲的《恒星之书》所制造的天球仪,被广泛用于教育和调查,既是乌鲁格·贝格在撒马尔罕地舆台所用的仪器,也为明朝宫殿里的西亚穆斯林地舆学家所用。
但是,乌鲁格·贝格并非一位出色的操控者。他短少指挥才干,致使在位时刻短几年后就在宫殿内部奋斗中被杀戮。大英博物馆前馆长尼尔·麦格雷戈在他带有导展性质的书——《大英博物馆国际简史》中,如此写道:“仅靠个人忠实维系的帖木儿帝国在前史上稍纵即逝。作为操控者的民族习气了草原日子,觉得官府短少自在。他们未曾树立一个有序的中心政权,也没有成功运作的官僚系统。每一任操控者的逝世都造成了紊乱。”承继王位的乌鲁格·贝格在父亲逝世后,一度想借帖木儿的威名来安定自己的大权,在祖父的墓地上立了一块用稀有黑玉制成的留念碑,用阿拉伯文宣告世人:“在我复苏之际,国际将为之战栗。”他巴望看到一个他自知无法企及的强权的回归,却未能遂愿。在撒马尔罕古米·埃米尔坟墓的蓝色穹顶之下,停放着他的棺材。考古学家对墓葬的开掘发现,他尸身的头颅被斩,与前史文献的记叙相吻合。麦格雷戈引证乌兹别克斯坦作家伊斯马利洛夫的话,写出了这个翡翠杯里诗意的隐喻况味:“玉杯被视为个人命运的标志。当咱们说,‘杯子已满’时,意味着命数已定。乌鲁格·贝格的侄子、诗人巴布尔在一首诗中写道:‘哀兵不行尽数,唯有斟上烈酒,以杯为盾。’这便是酒杯的标志含义——它是抵御哀兵的笼统盾牌。”乌鲁格·贝格被斩首后,帖木儿帝国的操控完毕了,中亚再次土崩瓦解,成为各方实力纷争的战场。这只玉杯却存续和撒播下去,记载了后续的开展。在它的杯口一端有一块白银,是后来为了修正或许被摔坏的裂缝而“包扎”上去。白银上有一句雕刻于17或18世纪的铭文,是奥斯曼土耳其文,上面写着“神的仁慈无远弗届”。这阐明,这只玉杯其时现已曲折来到了伊斯坦布尔,当它被刻上另一种文字时,距乌鲁格·贝格被刺杀,300多年的时刻已然消逝。
大英博物馆的官方网站上记载着这只玉杯的参展记载。与天球仪相同,它曾参与过“明代:改动我国的50年”的展览。在那个展览里,它与描绘孟加拉使者向永乐皇帝进贡长颈鹿的《瑞应麒麟图》,波斯前史学家哈菲兹·阿布鲁的《前史大纲》一书中描绘我国明朝皇帝的插画对开页,斯里兰卡加勒的三语(中文、泰米尔语和波斯语)石碑、琉球群岛的中式漆盒等放在一同,叙说了明代永和年间郑和下西洋和明朝国际交易地图的前史。其时,明朝青鸟使陈诚曾屡次出使西域帖木儿帝国:1414年抵达帖木儿帝国国都哈烈,1416年护卫哈烈、撒马尔罕等国朝贡青鸟使回国,1418年护卫哈烈沙哈鲁、撒马儿罕乌鲁格差遣的朝贡青鸟使回国,1424年再次出使帖木儿帝国。这只翡翠杯把手上的龙,很或许便是我国文明影响的产品。那时,盛产玉的和阗正处于帖木儿帝国的操控下。而在陈诚的眼中,撒马尔罕仍是一片未开化之地:“凡相见之际,略无礼仪。下之见上,则近前一相握手罢了。妇女出外皆乘马骡,道路遇人,谈笑戏谑,略无愧色。且恣出淫乱之辞以通问,男人薄恶尤甚。”展览记载里,这只玉杯1989年4月至11月还曾到过洛杉矶和华盛顿,参与了当年影响力很大的“帖木儿与王子的视界:15世纪的波斯艺术和文明”(Timur and the Princely Vision:Persian Art and Culture in the Fifteenth Century)特展。那个时分,撒马尔罕正处于苏联的版图内,而不久这个帝国就将溃散,乌兹别克斯坦也将再一次在中亚改动不居的操控权利剧变与凹陷之后,寻求新的身份认同。乌鲁尔·贝格的头像和他为祖父所制造的石碑,呈现在新乌兹别克斯坦的钱银上。
不久后,我在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看到了另一件或许也是在撒马尔罕制造的白色玉杯,与大英博物馆的这一只简直处于同年代(大约1460年),几经流通,在印度被发现。这只圆柱形的白色玉杯体形很细巧,在展柜里静静闪耀着剔透的光辉。玉器上本来的铭文是阿拉伯语,后来的保藏者又在杯沿上加刻了波斯语,标明它的一切者是莫卧儿王朝的帝王贾汉吉尔,阿克巴大帝之子。刻上波斯语时,这只杯子现已撒播了150多年。莫卧儿帝国是乌鲁格·贝格的侄孙、帖木儿的第五代后嗣巴布尔在印度树立的帝国。巴布尔已是突厥化的蒙古人,但他和他的子孙仍把自己视作帖木儿的子孙。与大英博物馆那只被刻上奥斯曼土耳其语的玉杯不同,这只玉杯上的波斯语(莫卧儿帝国的宫殿和官方言语)表达了帖木儿的子孙对先人和丢失的帖木儿帝国的怀念。两只玉杯遥遥相对,它们的流通和铭文将撒马尔罕、奥斯曼帝国和莫卧儿王朝联络起来,静静见证着撒马尔罕的文明巅峰、波斯文明在中亚与东方的传达、帖木儿帝国的坍塌、明朝初期我国的文明敞开和国际联络、奥斯曼帝国在中亚的争战、帖木儿子孙去往南亚的迁徙、印度莫卧儿王朝的宫殿文明、俄罗斯帝国和苏联的兴衰,展开了一幅汹涌澎湃的前史地舆画卷。
多重解说
汉斯·斯隆所具有的这种猎奇心,成为之后200多年大英博物馆继续成长的心思动因。到了19世纪,搜集动植物标本和奇珍异物的猎奇心,变成了欧洲人在全国际的考古。他们热切想要知道和保藏其他文明,也热切想证明自己的文明在品德与理性上的优越性。考古热的鼓起也恰好是英国殖民地扩张和欧洲民族主义越来越高涨的时分。奥古斯都的青铜头像在米罗埃发现的进程中,苏丹和英国殖民者正进行着战役;乌尔战旗被发掘出来运到大英博物馆时,中东的许多国家正处在英国的殖民操控下;在欧洲书本和大英博物馆介绍里被敬称为爵士的中亚考古学家和冒险家奥雷尔·斯坦因,正是从半殖民地的我国运走了许多文物。而当国际殖民帝国的空间开端松动陷落,将国际藏品集合于以伦敦布鲁姆斯伯里为中心的网络也就削弱了。1947年印度脱离英国独立后,保藏我国器物的大维德爵士在印度的萨松宗族丧失了工厂和产业,他一生的瓷器保藏几乎离散。
当这些本不归于布鲁姆斯伯里这个关闭墙体内的物品,纷繁来到大英博物馆时,这样的疑问就不断被提出来:“霍尼吉提夫和他的物品该呈现在伦敦的大英博物馆吗?”“曩昔的物品现在应该归归于谁?”“应该把帕特农的雕塑按希腊政府的恳求归还给雅典吗?”“它们的最佳展现地在何处?”“是否一切物品都应在原制造地展出?”“一切的古代艺术都是一个政治问题吗?”
近代前史上,许多国家都期望经过前史上的某一特定时期,界说并加强现代的国家认同。1971年,伊朗巴列维王朝的国王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在波斯波利斯举办了留念波斯帝国建国2500周年的盛大盛会。前史上边境宽广的强壮波斯帝国的遗址波斯波利斯是巴列维国王构建现代伊朗民族国家的精力源泉,许多关于伊斯兰年代之前的古代前史的考古发现都在巴列维的鼓舞下进行。当年,几百万张精巧的波斯波利斯画报招引着伊朗的读者怀古索源,这是一个引发他们心里前史沧桑感和自豪感的视觉符号,也是巴列维王朝将古代帝国描写成现代民族国家神话一部分的尽力。但是,假如阅览波斯波利斯遗址的介绍,你会发现这儿也是亚历山大大帝炸毁和掠取波斯帝国的耻辱标志,与圆明园的断壁残垣有相同的伤痕意味。
雅典的帕特农神庙今日无疑是希腊民族与前史的标志,但在它建筑起来的公元前400多年,希腊其他城邦的居民都将帕特农视为名义上的祭祀场所和事实上的雅典金库。在继续不断的希波战役中,雅典以老大自居,要求希腊的其他城邦向它交纳军费和保护费,逼迫它们成为雅典的附庸,建筑卫城的钱就来源于这些军费和保护费。对附归于雅典的城邦来说,它便是屈服的标志,对雅典来说,它则是浪费财富的标志。继神庙之后,帕特农做过天主教圣母玛利亚的教堂,成为过清真寺,直至18世纪末脱离奥斯曼土耳其独立之后,希腊有了一位巴伐利亚的希腊国王,他开端重建伯利克利的雅典,这才敞开了新的希腊王国对帕特农的认同,它摇身一变成为现代希腊国家的“巨大”标志。某种含义上,大众对曩昔前史的猎奇心实质是一种身份的寻觅。遗址旧址上的物,因为它在自己本来所属的空间里,与曩昔的前史从未发生开裂,它更能让这儿的民族或阶层经过它把自己置于前史之中,成为描写“幻想的一同体”的场所。
这些多重解说,构成了大英博物馆的另一层迷宫。
另一种展品:指向个别的日常体会
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的小说《纯真博物馆》曾给我留下深入的形象。榜首次读,我把它视作一个爱情故事;再次读,我意识到这是一个关于博物馆诞生进程的故事。为留念逝去的爱人芙颂,凯末尔搜集了与她在一同时的许多相关物品,这些物品具体而微地引发他的回想和怀念,然后构建起一个时刻消失的永久空间。我很喜欢读凯末尔满国际旅游,去观赏各地的博物馆——一般是为留念某个人或主题而建的小型博物馆,从那些藏品里想到芙颂;也很喜欢读凯末尔去伊斯坦布尔的后街深巷里,找那些落魄无名的保藏家搜集关于芙颂曾在这座城市里与他阅历过的点点滴滴(比方一同看的某场电影的海报)。帕慕克说,有两类保藏家:一类以自己的保藏为荣并期望把它们展出(一般出自西方文明);另一类则把搜集、积累起来的东西藏起来,那些私家的并不是为了扩展常识而保藏的器物,就像附着魂灵相同,能让人感触到心里的情感烦躁。对后者来说,积累物件是对人生烦恼、伤心事或难以启齿的心灵伤口的一种反响,它是一种安慰;但对这些保藏者来说,那些承载着人们回想的东西,绝大多数时分将在没抵达任何博物馆、没进行任何分类、没放进过任何展柜和镜框之前消失。
帕慕克写到过一个孤苦伶仃的伊斯坦布尔保藏家,他在我脑海里留下了不行磨灭的形象。这个人的藏物堆满了他的寓所,终究这些纸堆和旧物坍毁下来把他压死了。这位“废物屋”的主人在街区里是被挖苦的目标,他身后,家里的那些东西就被人在街区的一块空地上焚毁。当我一天天在大英博物馆里,面临那些一般归于王公贵族的陈旧文物时,有时我会想起那个孤单的保藏家来。我疑问,假如物能够叙说回想与故事,那么回想与故事有更重要或更不重要之分吗?为什么有的回想,比方贵族的首饰器物、上层阶层的墓葬品或操控者的雕塑更值得像树立留念碑相同永久保存,而另一些一般的日常日子物品,比方产自某个工厂然后散落到国际各地的一般盐瓶、一个曾被人爱过的一般女性的发夹,却能够任由其飘散?那些叙说团体回想——宗教、典礼、迁徙、战役、民族、帝国的物品,总比那些叙说个别和私家回想的物品,更值得被保藏和观看吗?
大英博物馆里有一些器物,经过考古学家、人类学家和前史学家的解读,能够呈现它们还在被运用时的日常日子场景。比方发现于英格兰萨福克郡的霍克森银质胡椒瓶,反映了它被制造出来的45世纪,来到不列颠的罗马人带来的运用贵重胡椒做调料的食谱;又比方一套维多利亚年代在英国斯塔福德郡韦奇伍德工厂制造的红棕色陶瓷茶具,它价格低廉,很或许归于一个工人阶层或新式中产之家,标明19世纪茶已成为各阶层盛行的饮品,贵族倡议的下午茶成了盛行的公共日子办法;又比方,萨顿胡船藏的墓室里的大锅、酒器、乐器、磨损的兵器、皮草和金银财宝,呈现出《贝奥武夫》史诗中那个由武士荣耀与丰美盛宴组成的英豪国际。但是,面临面凝视这些器物时,我仍会感到一种情感沟通的隔绝:胡椒瓶和陶瓷茶具的主人是谁呢?萨顿胡头盔的主人叫什么姓名、长什么样?他们曾怎么日子?这些物件对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会通向他们的哪段回想、引发他们的何种情感?我叫不出银质胡椒瓶上那位挂着长耳环、发辫盘在头顶的罗马贵妇的姓名,也无从得知那套一般的陶瓷茶具的主人叫什么、住哪儿、喝茶时与谁在一同谈过些什么,彼时的日子境况和心境怎么。乃至那个必定归于某位显赫操控者的萨顿胡头盔,因为没有留下任何文字记载,主人日子的具体状况与精力国际,也只能凭借史诗去幻想了。
文本在有些时分,因而显得比物品更有压服力。漂浮在博物馆展柜静寂灯火中的物品,像一个个互相孤立的时刻、时刻的断点,只需叙说能将它们联组成滑润接连的时刻。当我长时刻凝视着古埃及馆大祭司霍尼吉提夫的精巧木乃伊,充溢疑问的大脑却并未接纳到来自远古的消息时,我想起阿加莎·克里斯蒂在小说《逝世结局》里绘声绘色恢复的那位埃及祭司。1921年至1922年,考古热正席卷西方。考古学家赫伯特·温洛克(Herbert E. Winlock)带领“大都会博物馆埃及之旅”的考古,发现了埃及第十五王朝一个祭司的信件,这些其时没有揭露的信件为阿加莎的小说供给了许多的日子场景的信息。阿加莎能拿到这些材料,与她第二任老公是英国闻名考古学家伦纳德·伍利(Leonard Woolley)的得力帮手不无关系。在大英博物馆的第56号美索不达米亚展厅,那件一会儿就能在许多展品中攫取你关凝视野的蓝色乌尔旗旁,你能看到伍利与他太太在乌尔考古现场的黑白相片。那位蹲着的凯瑟琳太太是一个美貌的女性,但也有不寻常的日子阅历、乖僻的性情和很强的操控欲。打量着大英博物馆里的这张相片(前史博物馆有一种将陈设的一切物品都前史化的神力),再想到阿加莎在《古墓惊魂》里把这位凯瑟琳作为被害者路易斯的原型写进了小说,像一种妙不行言的复仇,我不由因为这种不严厉的恶作剧与大英博物馆庄严气氛的反差而暗笑了起来。仍是回到那位留下了许多文字的埃及祭司上来。他就像一位埃及的曾国藩,只需出差去北方的孟菲斯实行公事,把宗族业务交给他的长子来打理时,他就开端写家书与长子攀谈,用信件的办法长途施加他的父权。他在信中正告家人不能慢待他新纳的妾,敦促年青人实行抚育一个中年穷亲属的责任,评论儿子们有必要完结的粮食产值,定下怎么分配油和大麦的规则;当尼罗河众多季饥馑暴虐,许多人开端吃人的时分,他因为具有许多的土地而维系着宗族工作。另一位祭司的这些日常日子,让眼前这位托勒密三世时期的祭司变得不再仅仅一件作为物的木乃伊,而有了一些可供幻想的远古生命气味。
直到我进入24号主题为“生与死”的展厅,在大英博物馆里,我看到了一件与其他古代藏品都有所不同的物品。那件物品与复活节岛雕像陈设在一同,它本身的体量也构成了24号厅的引力场。
不过,一踏入24号,首要捉住你视野的,仍是那尊矗立在展厅中心的巨型复活节岛石雕。它正堕入深思,目光空泛又深邃。这位叫何瓦·何卡奈纳阿的石头人面朝东南边向,正对着14000公里外的拉帕努伊岛方向。他向下撇着嘴,显露一点不满和冤枉的神态,但这神态又赋予了他那2.7米高的坚固玄武岩躯体一些单纯的灵性。他有一种和奥古斯特·罗丹的巴尔扎克雕像相同的简练力气。假如说罗丹用一件睡袍罩住了巴尔扎克身体的细部,让雕像面部的精力力气专心地凸显出来,那么何卡奈纳阿的整个身体则像是表情生动的头部马虎的弥补,寥寥几笔,没有腿,双手消失在拱起的肚子处,只需突起的乳头像身体上雕刻的详尽装修。他大约制造于1200年,是复活节岛上1000座巨型石像群中的一员,极有或许是用来给先人魂灵寓居的躯壳。
但是,这尊石雕和“生与死”的主题有什么联络?只需转到他的背部,你才会看到与充溢活力的正面彻底不同的另一面。1600年左右,这种雕像的制造忽然中止,曩昔的雕像也被许多遗弃。这位何卡奈纳阿之所以没有被遗弃,是因为它幸运地被选中,参与了和曩昔先人崇拜天壤之别的新典礼。它的背部刻满“文身”,是对400年后变迁的新典礼的描写,左右对称的冗杂浅浮雕有一种竭尽心思的繁复。石雕两边的肩胛骨上各有一个鸟人的标志,长着人类的臂膀,爪尖相对,喙在石像的后颈互相触碰;后脑上有两支船桨,手柄上带有类似石像面孔的图画,船桨中心站着一只鸟,而这种鸟所下的鸟蛋,便是拉帕努伊岛上“鸟人崇拜”典礼的中心。尼尔·麦格雷戈解说了这种新典礼呈现的原因:1600年左右,复活节岛上的生态环境已急剧恶化,岛上居民逐步把植被采伐殆尽,将鸟类捕杀绝迹,海鸟不得不迁移到更安全的岩石和岛屿上筑巢。为了应对生态危机,复活节岛的居民转向了“一种彻底与稀缺资源有关的典礼”:“举办一年一度的比赛,参赛者去附近的岛屿搜集迁居的乌燕鸥本年下的榜首枚鸟蛋。能够穿过海洋和峭壁,将鸟蛋带回来的男人就成为这一年的‘鸟人’,拄一根典礼用的船桨作为崇高方位的标志”。
从这个“鸟人典礼”的故事里,我读出了何卡纳奈阿背上的“文身”图画里令人不安的东西,与正面简练有力的形象所表达出的期望不同,这些繁复的浮雕里暗藏着不吉祥哀痛,满是对实际的权宜之计——它是式微的征兆。在美国生理学、地舆学和进化生物学专家贾雷德·戴蒙德的《溃散》一书里,我找到了对何卡纳奈阿的另一面做出注脚的消息:人类开端抵达复活节岛久居时,它曾是一个树木茂盛的亚热带森林,到了20世纪,它只剩余了48种本乡物种,其间最巨大的托罗密罗树也仅有7英尺高,巨型棕榈树等树木现已灭绝。1722年,欧洲人登上复活节岛时,它已沦为穷山恶水,“鸟人典礼”接连了100多年后,这个软弱的文明总算溃散。先是海豚、金枪鱼和陆鸟逐步从岛民们的餐桌上消失,然后是木材的匮乏意味着岛民无法燃烧取暖,只能以燃烧草本植物、甘蔗渣等充任燃料,接着土壤的腐蚀使农作物的产值巨幅削减,饥馑和抵触接踵而来,直至人吃人和敲骨吸髓。那些焦灼与害怕的背部“文身”,不正是面临生计与逝世时,俗人天性里的温柔吗?
走过13世纪的复活节岛雕像,几步路,我转眼来到了21世纪的一个大型设备前。这便是我说的,在大英博物馆里显得异乎寻常的那件展品了。它的姓名叫“从摇篮到坟墓的药典”(Cradle to Grave by Pharmacopoeia),创作者有三位,分别是今世艺术家苏茜·弗里曼(Susie Freeman)、戴维·克里奇利(David Critchley)和全科医师利兹·李(Liz Lee)。这件大型设备是一个近10米长的巨型展柜,里边就像1号启蒙馆的分类展柜相同,陈设着两组药丸和胶囊,每组14000片,五颜六色,被嵌入一张鳞次栉比织就的尼龙大网里。这便是21世纪的英国人对待健康问题——今世版的“生与死”主题——的隐喻。与复活节岛上的波利尼西亚人面临软弱生态环境的要挟不同,现代社会里的人首要在面临疾病要挟时生发出对生与死的思索,而药物与医学,无疑就像复活节岛雕像背面的“鸟人典礼”相同,是一种现代的求生宗教。在一个一般英国人的终身中,他大约平均要消费14000片药丸,其间包含维生素K、疫苗、抗生素和止痛药等。现代人从出世到逝世都在不停地服用或打针药物,以保持健康和延伸寿数。
这是一个与帕慕克的纯真博物馆有类似动机的设备。展柜的四周,贴满了指向个人体会与回想的相片,都是日常日子里的点滴细节。这些相片里,有一个年青时患有哮喘和花粉热的男人,他一向健康地活到50多岁。在他生命的终究10年,他承受了高血压的医治,70岁的时分他患了胸腔感染,之后他戒了烟。在66岁至76岁之间,他服用了终身中服用的绝大部分的药丸,终究在76岁时死于中风。这些相片里,也有年青时服用避孕药的女性,进入中年后,开端进行荷尔蒙替换疗法。在一次乳房X线查看后,她被确诊为乳腺癌,她的医治很成功。晚年的时分她得了关节炎和糖尿病,但她一向活到了82岁。这个设备里的“前史”,是十分个别化的前史,是每个一般人身体与生命的前史——疾病史与医治史。设备里展出的与健康有关的个人物品、文件和相片,以及这些物品的主人在上面所做的注解,都标明晰这些物品和这些个别生射中的某一个健康或疾病工作相关。
我沿着长长的展柜一张张相片看曩昔,这个家庭的私密故事四分五裂地被叙说着:刚出世的婴儿、在浴盆里洗澡的儿童、喂奶的母亲;30岁时步行爬山;家庭聚会派对上舅舅与客人跳舞;1996年与朋友罗宾和路易斯湖上泛舟;在法国格勒诺布尔爬山后,淡薄的空气是对吸烟者的医治;2002年斯托克波特郡对布伦特福德的足球赛;米克与穿戴白色婚纱的黑人新娘;行即将过100岁生日的弗兰斯·帕特里奇;路易斯的85岁生日,蛋糕上插了太多的蜡烛,都快陷落了;与黑人朋友在一同的年青祖父;祖父逝世前的8个月,因为疾病变得瘦骨嶙峋的姿态;祖父在病房里抱着儿子刚出世不久的女儿安妮·索菲,很享用;1995年在汉默史密斯医院刚刚做完癌症手术的特瑞;1999年特瑞参与女儿曼彻斯特大学的毕业典礼观看着这些有的现已泛黄的家庭相片,渐渐地,我不再有那种在刚刚开馆、游客尚不多的喧嚣时分,单独置身于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或史前文明展厅的惊骇。在大英博物馆的某个展厅里逗留久了,我经常会发生一种整个人类都日子在另一段时刻里,而我单独滞留在另一个当地的幻觉。假如现在有一扇窗户,能够望向新牛津大街北面的罗素广场或布鲁斯伯里公园,我想我不会像身处古希腊罗马馆,或观看大维德的汝窑瓷器时,听到窗外马路上轿车开过的声响便觉得恍若隔世。此时,我有一种在当下的感觉,这种当下与我身处的这个实际国际连成一体,那道让人发生疏离感的无形的时刻之墙消失了。我想到了一向患有哮喘,76岁因肺心病心衰而逝世的外公,也想到不久前因心衰竭、肾衰竭逝世的外婆,“生与死”这个展厅此时变成了一条通向我个人回想与体会的地道。
古典博物馆的巨大魅力或许在于,它能提高日常日子,给人一种崇高的前史感。但状况也在发生着改动。在瑞士策展人汉斯·奥布里斯特的访谈录《策展简史》里,寓居在荷兰的独立策展人赛斯·西格尔劳博(Seth Siegelaub)说道,博物馆展览的约束在于,它不只需沉重的行政架构,更重要的是,“博物馆空间”的“威望”总想把每件工作都弄成“博物馆式的”,经过把事物“从日常语境中隔离开来并赋予威望”,完结“前史化”的结论,然后让博物馆成为“僵死之物”的坟墓。这个访谈完结的时刻是2000年。现在,今世艺术开端进入古典博物馆,在一个主题下,能够在前史之外供给另一重与当下日常语境相关的时刻维度,这是博物馆让自己仍旧“活着”的革新。在让-米歇尔·里博那部《凹凸博物馆》的戏曲里,巴黎的一个中产阶层家庭拎着博物馆商铺的购物袋,一边观看着伦勃朗、委拉斯凯兹、德拉克罗瓦和雷诺阿的油画,一边争论着在停车场停放轿车的方位,给博物馆商铺里的餐垫、咖啡杯和餐具安上了“凡·高”“提香”的姓名,也给日子里的经济惨淡和赋闲命名了“巴洛克”和“超实际主义”风格。终究,这家人的母亲发现,“在毛利斯、停车场和毕加索之间,我还在实际日子中,乃至在日子之下。空空的,如同咱们根本就没有把脚跨进巴洛克”。这是一个博物馆处在现代日子鸿沟的绝妙隐喻。